好的优股配资,我会保持文章的原意,同时丰富细节并稍作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随着1813年渐渐走向尾声,英国人开始将更多注意力转向与美国的战争。首先,他们加强了海军力量,皇家海军规模扩大,强化了对美国东海岸的全面海上封锁。这一封锁极大地限制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导致沿海地区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经济压力骤增。
1814年3月,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失败,局势对美国变得更加不利。尽管一开始美国内部有人预感到英国军力的增强,但拿破仑倒台后,英国军队得以从欧洲转移更多兵力到北美,形势迅速恶化。战争初期,美国未能成功占领加拿大或迫使英国求和,使得美国被迫采取防守姿态,战争逐渐演变成生死存亡的国家较量。
与此同时,克里克族中的“红棒”派别积极抵抗白人对其东南部土地的侵占。在特库姆塞的煽动下,由威廉·韦瑟福德、彼得·麦昆和梅纳瓦等领导的“红棒”派与英国结盟,并通过彭萨科拉从西班牙人手中获得了大量武器。1813年2月,红棒派袭击并杀害了两个白人定居者家庭,引发了克里克族内部分裂,上克里克(红棒派)与下克里克之间爆发内战。
展开剩余89%同年7月,美国军队截击了一支携带武器从彭萨科拉返回的红棒部队。美军随即被引入一场激烈的战斗,即“烧焦玉米战役”,结果红棒军成功击退美军。8月30日,超过500名民兵及定居者在阿拉巴马北部的米姆斯堡惨遭屠杀,冲突愈演愈烈。对此,战争部长约翰·阿姆斯特朗授权对上克里克发动军事行动,并警告若发现西班牙人介入,彭萨科拉也将遭到打击。
为了应对这威胁,四支志愿军从各地集合,计划在阿拉巴马靠近库萨河和塔拉普萨河交汇处的克里克族圣地会合。那年秋天,只有安德鲁·杰克逊少将率领的田纳西志愿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他在塔卢萨奇和塔拉迪加战役中击溃了红棒军。整个冬季,杰克逊保持攻势,并因成功获得了增援部队的支持。
1814年3月14日,杰克逊从斯特罗瑟堡出发,十三天后在马蹄湾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后,他向南挺进克里克族的核心地带,在库萨河和塔拉普萨河汇合处建造了名为“杰克逊堡”的防御工事。杰克逊向红棒派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投降,割断与英国和西班牙的联系,否则将被彻底摧毁。无奈之下,威瑟福德于当年8月签订了《杰克逊堡条约》,克里克族割让了多达2300万英亩的土地给美国政府。
在尼亚加拉边境,经历了两年的僵持和挫折后优股配资,战争部长阿姆斯特朗决定更换指挥官,任命新晋升的雅各布·布朗少将领导美军。布朗以其坚韧和战术著称,曾成功守卫萨基茨港,并在1813年圣劳伦斯远征中幸存下来。为支持布朗,阿姆斯特朗还调派了一批新提拔的准将,包括温菲尔德·斯科特和彼得·波特。
作为美军少有的杰出军官之一,斯科特被布朗委以重任,负责监督军队训练。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训练常备军士兵,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准备。战役开始时,布朗试图先夺回战略要地伊利堡,以在北上与英军将领菲尼亚斯·里亚尔会战前建立优势。
7月3日清晨,布朗率军成功渡过尼亚加拉河,迅速包围并攻占了伊利堡,击溃了驻守的英军。得知此讯,里亚尔随即调兵南下,在奇帕瓦河沿岸设下防线。次日优股配资,布朗命令斯科特率旅军北进,接近英军阵地时,被托马斯·皮尔逊中校的先遣部队拖慢脚步。到达防线后,斯科特选择暂时撤退至街溪附近,等待增援。
尽管布朗计划于7月5日实施侧翼攻击,但在里亚尔率军突袭斯科特时,美军反败为胜,奇帕瓦战役中斯科特率军大获全胜。这场胜利极大提升了士气,使斯科特一举成为美军英雄。布朗受到鼓舞,计划夺取乔治堡,并与准将艾萨克·昌西率领的海军部队在安大略湖会合,然后从西侧绕湖进军约克。
然而,昌西配合不佳,布朗仅推进至昆斯顿高地,意识到里亚尔部队正在增援。英国军力不断增强,指挥权转交给戈登·德拉蒙德中将。形势未明,布朗先命斯科特北上侦察,随后撤回奇帕瓦河防线。
7月25日,斯科特在伦迪巷发现英军,迅速发动攻击。尽管兵力悬殊,他坚守阵地直到布朗率增援赶到。激战持续至午夜,双方死伤惨重,最终战成血腥平局。战斗中,布朗、斯科特和德拉蒙德均负伤,里亚尔亦受伤被俘。布朗部队损失巨大,被迫撤退至伊利堡。
德拉蒙德缓慢追击,美军加强防御,于8月15日成功击退英军围攻。英国试图围困伊利堡,但在9月下旬因补给线受威胁,被迫撤军。11月5日,继任的乔治·伊扎德少将下令撤离并摧毁堡垒,标志着尼亚加拉边境战事的结束。
1814年6月,随着欧洲战事告一段落,加拿大总督兼英军北美司令乔治·普雷沃斯特爵士获悉,超过一万名拿破仑战争退伍老兵即将部署北美对抗美国。伦敦方面要求他年底前发起进攻。普雷沃斯特集结军队于蒙特利尔南部,计划通过尚普兰湖走廊向南推进。
继1777年约翰·伯戈因少将在萨拉托加惨败后优股配资,受佛蒙特州反战情绪影响,普雷沃斯特选择了这条路线。尚普兰湖区域与伊利湖、安大略湖类似,双方已进行了一年多的船只建造竞赛。英国船长乔治·唐尼组建了一支由四艘舰艇和十二艘炮艇组成的舰队,将在湖上支援普雷沃斯特的进攻。美国方面,地面防御由乔治·伊扎德少将负责。
随着英国援军抵达加拿大,阿姆斯特朗判断萨基茨港受威胁,命令伊扎德率4,000兵力离开尚普兰湖支援安大略湖基地。尽管伊扎德极力反对,他仍遵命而行,留下准将亚历山大·马科姆带领约3,000人的混合部队,负责新建的萨拉纳克河沿岸防御工事。
8月31日,普雷沃斯特率约11,000人越境南下,遭马科姆部队持续骚扰。9月6日,训练有素的英军毫不畏惧地占领普拉茨堡,人数虽多,但普雷沃斯特暂停四天以准备攻城,并等待唐尼舰队抵达。
美军总司令托马斯·麦克多诺率领四艘舰艇和十艘炮艇防守普拉茨堡湾,舰队需绕过坎伯兰角才能迎战英国舰队。普雷沃斯特计划配合唐尼的水上攻击,向马科姆左翼发起陆地进攻。
9月11日清晨,唐尼舰队开始炮击美军防线,但受轻风和风向变化影响,机动受限。经过激烈交火,麦克多诺的战舰表现出色,击退英国舰队。唐尼及其旗舰上多名军官阵亡,战斗异常惨烈。
陆上,普雷沃斯特的进攻迟缓。炮火交锋中,一些英军在其命令召回时继续前进并取得局部胜利。但当普雷沃斯特得知唐尼舰队战败后,决定取消攻势。普雷沃斯特认为,湖上控制权对其军队补给至关重要,占领阵地的短暂优势无法抵消撤退带来的损失。当天夜里,他率军撤回加拿大,令马科姆颇感意外。
加拿大边境战事持续展开,皇家海军在亚历山大·科克伦爵士领导下,努力加强封锁并发动对美国海岸的袭击。1814年7月,科克伦在收到普雷沃斯特的请求后,急于向美国报复,回应此前美国军队焚烧加拿大若干城镇。
为执行袭击任务,科克伦与曾在1813年切萨皮克湾展开突袭的海军少将乔治·科伯恩联手,并得到由罗伯特·罗斯少将率领的拿破仑退伍军人旅支援。8月15日,罗斯的部队乘船沿弗吉尼亚海岸进入海湾,与科克伦和科克本会合。联军迅速封锁了约书亚·巴尼准将指挥的炮舰舰队,将其困于帕塔克森特河口。
联军向上游推进,击溃巴尼的部队,并于8月19日开始登陆,罗斯率3,400名步兵和7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华盛顿方面,麦迪逊政府对威胁反应迟缓,未能做好充分防备。防御由政治任命的威廉·温德准将负责,后者曾在斯托尼溪战役中被俘。由于正规军多数被调往北部,温德主要依靠民兵防守。
罗斯和科伯恩轻松突破防线,穿过上马尔堡,从东北方向沿波托马克河东支河向华盛顿推进。8月24日,温德在布莱登斯堡集结约6,500人,包括巴尼的水手,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总统詹姆斯·麦迪逊也亲临战场视察。尽管英军伤亡较大,美军被迫撤退,战场形势对英军有利。
随着美军撤退,政府官员匆忙撤离,第一夫人多利·麦迪逊则努力抢救总统府内的重要文件和艺术品。当晚,英军进入华盛顿,烧毁国会大厦、白宫和财政部等政府建筑。英军在国会山驻扎,次日继续进行破坏,随后开始撤退返回船只。
科伯恩在华盛顿战役中的胜利激励他建议对巴尔的摩发起攻击。巴尔的摩作为一个亲英的港口城市,是美国私掠船反对英国商业的重要基地。虽然科克伦和罗斯对此行动持保留态度,但科伯恩成功说服他们向海湾上游移动。
巴尔的摩由乔治·阿米斯特德少校守卫,驻扎麦克亨利堡的约9,000名民兵正加紧筑起防御工事。民兵防御工作由参议员兼马里兰少将塞缪尔·史密斯监督。罗斯和科克伦计划分两路进攻,罗斯从北角登陆,随后向城市推进。
9月12日清晨,罗斯登陆北角,遭遇由约翰·史翠克准将率领的3,200名士兵和6门大炮顽强抵抗。北角战役中,美军成功阻挡英国进攻,罗斯阵亡,上岸指挥权转交给亚瑟·布鲁克上校。
次日,科克伦率舰队向麦克亨利堡推进,但因浅水受限,无法派出最重型舰艇。其攻击舰队包括5艘炸弹双桅帆船、10艘轻型军舰和皇家海军埃里伯斯号火箭船。清晨6:30,英国舰队开始猛烈炮击麦克亨利堡,使用重型迫击
发布于: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